2006:审视中国创造的服装单元
-
2007-01-08 | 童装网 | 编辑:karen
引言:“中国制造”抑或是“中国创造”,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做的事情能不能给企业带来竞争力。如果在这个阶段,制造能给企业带来竞争力,就应该实实在在地去做制造。
2005年曾经被媒体誉为中国创造元年,一时间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提升的呼声、建议和建言不绝于耳,中国服装业无疑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两年以来,服装业界的中国创造的解读模式也一直以不同的版本出现,但对于中国创造的终极目标和实现路径,业界并没有清晰的明确的认识,尤其是对于服装这一有着自身特殊属性的行业,在中国创造方面应该存在有别于其他行业的路线图,但遗憾的是这方面是欲说还休的“无主题变奏”。本文试图结合2006年服装业界云诡波谲的行业风云,对中国创造的服装单元的特质、方法和前景进行尽量合乎逻辑的解读,给业界人士带来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从制造到创造需要多久
按照字面的理解,制造是生产层面,意味着低端和被动,而创造则是创意层面,意味着高端和主动。屡屡有业界人士感慨于满世界的中国制造,并认定只有中国创造才能长国人志气。但似乎并没有多少人对实现中国创造的复杂性和艰难性有充分的理性的认识,具体原因至少有二:其一,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创造的能动力不足,这取决于原始积累的压力,“有钱就赚”一度是中国创业者的重要共识;其二,中国企业的创造环境不充分,许多企业行为并不能取决于企业本身。
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企业经营本身,乃至竞争的压力都不允许中国企业进行大规模的高成本创造,因此它们最好选择低成本的创造,然后逐渐过渡。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创造的实现程度与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文化强势地位息息相关。以国家意志去推动,并且以相配套的国家支撑机制去扶植的“中国创造”是不完善的,这种配套既包括金融性的机构(股市、基金、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也包括行业协会的重建,以及企业联盟参与的国家项目协调机制。在这方面,韩国三星堪称典范,它正在用中国的世界工厂去“设计一切”并“创造一切”。例如,三星会根据记录的不同国家、种族、性别、年龄的“消费者”,将冰激凌、鸡头、啤酒、牛奶以及其他食品存放的位置,来设计冰箱的抽屉和储藏室。三星也会每年斥资数亿美元用于改善电冰箱、洗衣机、手机和MP3播放器等所有产品的外观、触感和功能。
笔者认为,对于服装这样人文底蕴极其浓郁的产品,设计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创造就是中国设计。但在当下的服装界,设计师是不是已经到了可以执牛耳的地步?这还需要打一个问号。当然也不可否认,在西风东渐的国际时尚的传播过程中,中国的服装设计师很难改变被动的弱势的地位,靠喊几句口号和出几次国门是于事无补的。
在中国,服装品牌和设计师的非正常关系正成为中国创造服装单元的硬伤。要想解决设计师和品牌相游离的难题,就应该发动资本的力量,放开眼光,尊重设计师的独立地位,积极稳健地展开资本和设计的多种形式的合作,就像不久前举办的中国国际时装周上设计师罗铮获得美国KEATING基金公司的青睐一样,这样不仅让中国的服装设计师尽快地走出摇篮,更重要的,能为处在瓶颈中的中国服装品牌引来“源头活水”。
走出中国创造的误区
有识之士指出,当前的“中国创造”存在以下三种误区——
第一种误区是“只有中国创造才有前途”,认为制造是低价值的、低下的,中国企业只有从制造转向创造才有前途,不然就是死路一条。
这样的说法,不适用于大多数的中国制造企业。在产业金字塔的顶端,以技术创新作为主要生存方式的企业,只能是少数。绝大多数企业做不到,也没有必要做到。它们面临的任务是把制造做好,在金字塔顶端下面更大空间中寻找生存和发展的位置。“中国创造”并不是脸上非有不可的贴金,一位企业家说得好:“不论是‘中国制造’还是‘中国创造’,技术创新、发明还是贸工技、技工贸,其实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看我们做的事情能不能给企业带来竞争力。如果在这个阶段,制造能给企业带来竞争力,我们就实实在在地去做制造。”
第二种误区是“中国创造时代已经到来”。经常可以看到甲企业或者乙企业已经从中国制造进入中国创造的宣传,甚至可以听到已经进入中国创造元年的说法。这个说法其实是非理性的,因为研发需要人才和知识的积累;也因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发现在中国市场上,有更多更好的获利机会在研发以外;还因为创造需要制造打基础,而我们的制造还不够成熟。所以,作为一个时代的中国创造不会很快到来。
第三种误区是“制造与创造互相对立”。这种观点认为没有核心技术就是制造,掌握了核心技术才是创造。其实,制造业的创造包括“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产品创新”是在技术上的创造,解决“制造什么”的问题;“流程创新”是在运营上的创造,解决“怎么制造”的问题。后者是“在制造中创造”,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国制造才算发展成熟,才算为中国创造打好了基础。
探寻中国创造服装单元的路线图
笔者认为,在当前情势下,中国创造的服装单元的登堂入室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关键性机遇,拟定中国创造服装单元的路线,廓清迷雾,明晰共识,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中国创造服装单元的路线图,应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建立行业组织、专业院校和企业的战略协同机制。
必须承认,中国服装文化是一种弱势文化,这种弱势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历史和背景的原因,这就决定了中国创造很难在国际时尚界形成主导地位,这种由弱变强的过程无法超越,不可能一蹴而就,纵观服装业界的中国创造,绝大多数停留于一厢情愿、散兵游勇式的游离状态,虽然各自表现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勃勃雄心,从局部上看,也不乏激动人心的神来之笔,但是这种无规则运动越是剧烈,实现中国创造的时间表越是遥遥无期。不难看到,在服装行业这个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行业,无形之手的力量让一大批企业和品牌崛起于青萍之末,但有形之手的缺位使得大而全、小而全般的产能过剩,成为产业发展的一大掣肘,尤其是公共性服务平台的力量何其孱弱?!有识之士指出,如果不能实现产业的服务化,中国服装业的整体提升将无从谈起。建立行业组织、专业院校和企业的战略协同机制显得空前迫切。
在整体推进的同时寻找局部突破,认认真真地挖掘和研究某些企业乃至产业集群在中国创造方面的现实经验。
榜样的力量是最有力的,放眼当前中国服装界,榜样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在世界面前,很多企业都说自己是代表中国,“中国服装看xx”自我陶醉式的烟雾弹影响了对真正具有借鉴价值的样板式企业或产业集群的客观评价。近年来,服装界兴起一股睁眼看世界的热潮,有的企业家甚至观摩巴黎时装周连续多年一场不落,但是另一方面,兄弟阋于墙、同行之间相互轻视甚至攻讦的现象此起彼伏。比如在福建、浙江、江苏某些服装产业集群出现的同城竞争呈现出恶性发展的趋势就很能说明问题。商场非战场,而应该是赛场。因为只有赛场是追求你强我更强,你快我更快,从而形成竞争中促发展的良性局面。企业家不要总想包打天下,而要包容天下。可惜,在中国服装界,总想包打天下的企业家不少,而能包容的少之又少!
注意中国特质文化和外来异质文化的融合,专心培养具有中国风骨的服装文化。
业界人士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思维:因为只见到满世界的中国制造,而见不到中国品牌在国际舞台的扬名立万,就容易产生中国服装文化落后的悲凉感,而一见到国际T台中国风的翩然而起,就觉得中国元素终究会东风压倒西风。其实妄自菲薄和妄自尊大的心态都是可悲的。据笔者的观察,对待中外服装的独立的、理性的、系统的比较视角,在服装业界即使存在,也是十分少见的。那么多的设计师走出国门,那么多的贸易商给国际大牌做代理、那么多的企业给国际品牌贴牌或者合作,却很难看到中国自主品牌的影子,这是非常值得反思的。无疑的,中国服装是弱势文化,但它的母体文化中华文化却是强势文化,嫁接于中华文化之上的服装文化是不会让世界忽视的,反观那些国际叫好的华人设计师品牌,虽然其作品长着标准的国际化面孔,但隐隐让人感觉到一种说不出的中国风骨。必须指出的是,这种中国风骨并不是简单地把故宫戴在头上,而是一方面浸润于中华文化的理念性思维,一方面充分吸纳国外异质文化的技器之道,如此执着渐进,中国创造的魅力终将被世界认可。
2005年曾经被媒体誉为中国创造元年,一时间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提升的呼声、建议和建言不绝于耳,中国服装业无疑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两年以来,服装业界的中国创造的解读模式也一直以不同的版本出现,但对于中国创造的终极目标和实现路径,业界并没有清晰的明确的认识,尤其是对于服装这一有着自身特殊属性的行业,在中国创造方面应该存在有别于其他行业的路线图,但遗憾的是这方面是欲说还休的“无主题变奏”。本文试图结合2006年服装业界云诡波谲的行业风云,对中国创造的服装单元的特质、方法和前景进行尽量合乎逻辑的解读,给业界人士带来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从制造到创造需要多久
按照字面的理解,制造是生产层面,意味着低端和被动,而创造则是创意层面,意味着高端和主动。屡屡有业界人士感慨于满世界的中国制造,并认定只有中国创造才能长国人志气。但似乎并没有多少人对实现中国创造的复杂性和艰难性有充分的理性的认识,具体原因至少有二:其一,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创造的能动力不足,这取决于原始积累的压力,“有钱就赚”一度是中国创业者的重要共识;其二,中国企业的创造环境不充分,许多企业行为并不能取决于企业本身。
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企业经营本身,乃至竞争的压力都不允许中国企业进行大规模的高成本创造,因此它们最好选择低成本的创造,然后逐渐过渡。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创造的实现程度与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文化强势地位息息相关。以国家意志去推动,并且以相配套的国家支撑机制去扶植的“中国创造”是不完善的,这种配套既包括金融性的机构(股市、基金、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也包括行业协会的重建,以及企业联盟参与的国家项目协调机制。在这方面,韩国三星堪称典范,它正在用中国的世界工厂去“设计一切”并“创造一切”。例如,三星会根据记录的不同国家、种族、性别、年龄的“消费者”,将冰激凌、鸡头、啤酒、牛奶以及其他食品存放的位置,来设计冰箱的抽屉和储藏室。三星也会每年斥资数亿美元用于改善电冰箱、洗衣机、手机和MP3播放器等所有产品的外观、触感和功能。
笔者认为,对于服装这样人文底蕴极其浓郁的产品,设计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创造就是中国设计。但在当下的服装界,设计师是不是已经到了可以执牛耳的地步?这还需要打一个问号。当然也不可否认,在西风东渐的国际时尚的传播过程中,中国的服装设计师很难改变被动的弱势的地位,靠喊几句口号和出几次国门是于事无补的。
在中国,服装品牌和设计师的非正常关系正成为中国创造服装单元的硬伤。要想解决设计师和品牌相游离的难题,就应该发动资本的力量,放开眼光,尊重设计师的独立地位,积极稳健地展开资本和设计的多种形式的合作,就像不久前举办的中国国际时装周上设计师罗铮获得美国KEATING基金公司的青睐一样,这样不仅让中国的服装设计师尽快地走出摇篮,更重要的,能为处在瓶颈中的中国服装品牌引来“源头活水”。
走出中国创造的误区
有识之士指出,当前的“中国创造”存在以下三种误区——
第一种误区是“只有中国创造才有前途”,认为制造是低价值的、低下的,中国企业只有从制造转向创造才有前途,不然就是死路一条。
这样的说法,不适用于大多数的中国制造企业。在产业金字塔的顶端,以技术创新作为主要生存方式的企业,只能是少数。绝大多数企业做不到,也没有必要做到。它们面临的任务是把制造做好,在金字塔顶端下面更大空间中寻找生存和发展的位置。“中国创造”并不是脸上非有不可的贴金,一位企业家说得好:“不论是‘中国制造’还是‘中国创造’,技术创新、发明还是贸工技、技工贸,其实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看我们做的事情能不能给企业带来竞争力。如果在这个阶段,制造能给企业带来竞争力,我们就实实在在地去做制造。”
第二种误区是“中国创造时代已经到来”。经常可以看到甲企业或者乙企业已经从中国制造进入中国创造的宣传,甚至可以听到已经进入中国创造元年的说法。这个说法其实是非理性的,因为研发需要人才和知识的积累;也因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发现在中国市场上,有更多更好的获利机会在研发以外;还因为创造需要制造打基础,而我们的制造还不够成熟。所以,作为一个时代的中国创造不会很快到来。
第三种误区是“制造与创造互相对立”。这种观点认为没有核心技术就是制造,掌握了核心技术才是创造。其实,制造业的创造包括“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产品创新”是在技术上的创造,解决“制造什么”的问题;“流程创新”是在运营上的创造,解决“怎么制造”的问题。后者是“在制造中创造”,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国制造才算发展成熟,才算为中国创造打好了基础。
探寻中国创造服装单元的路线图
笔者认为,在当前情势下,中国创造的服装单元的登堂入室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关键性机遇,拟定中国创造服装单元的路线,廓清迷雾,明晰共识,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中国创造服装单元的路线图,应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建立行业组织、专业院校和企业的战略协同机制。
必须承认,中国服装文化是一种弱势文化,这种弱势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历史和背景的原因,这就决定了中国创造很难在国际时尚界形成主导地位,这种由弱变强的过程无法超越,不可能一蹴而就,纵观服装业界的中国创造,绝大多数停留于一厢情愿、散兵游勇式的游离状态,虽然各自表现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勃勃雄心,从局部上看,也不乏激动人心的神来之笔,但是这种无规则运动越是剧烈,实现中国创造的时间表越是遥遥无期。不难看到,在服装行业这个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行业,无形之手的力量让一大批企业和品牌崛起于青萍之末,但有形之手的缺位使得大而全、小而全般的产能过剩,成为产业发展的一大掣肘,尤其是公共性服务平台的力量何其孱弱?!有识之士指出,如果不能实现产业的服务化,中国服装业的整体提升将无从谈起。建立行业组织、专业院校和企业的战略协同机制显得空前迫切。
在整体推进的同时寻找局部突破,认认真真地挖掘和研究某些企业乃至产业集群在中国创造方面的现实经验。
榜样的力量是最有力的,放眼当前中国服装界,榜样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在世界面前,很多企业都说自己是代表中国,“中国服装看xx”自我陶醉式的烟雾弹影响了对真正具有借鉴价值的样板式企业或产业集群的客观评价。近年来,服装界兴起一股睁眼看世界的热潮,有的企业家甚至观摩巴黎时装周连续多年一场不落,但是另一方面,兄弟阋于墙、同行之间相互轻视甚至攻讦的现象此起彼伏。比如在福建、浙江、江苏某些服装产业集群出现的同城竞争呈现出恶性发展的趋势就很能说明问题。商场非战场,而应该是赛场。因为只有赛场是追求你强我更强,你快我更快,从而形成竞争中促发展的良性局面。企业家不要总想包打天下,而要包容天下。可惜,在中国服装界,总想包打天下的企业家不少,而能包容的少之又少!
注意中国特质文化和外来异质文化的融合,专心培养具有中国风骨的服装文化。
业界人士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思维:因为只见到满世界的中国制造,而见不到中国品牌在国际舞台的扬名立万,就容易产生中国服装文化落后的悲凉感,而一见到国际T台中国风的翩然而起,就觉得中国元素终究会东风压倒西风。其实妄自菲薄和妄自尊大的心态都是可悲的。据笔者的观察,对待中外服装的独立的、理性的、系统的比较视角,在服装业界即使存在,也是十分少见的。那么多的设计师走出国门,那么多的贸易商给国际大牌做代理、那么多的企业给国际品牌贴牌或者合作,却很难看到中国自主品牌的影子,这是非常值得反思的。无疑的,中国服装是弱势文化,但它的母体文化中华文化却是强势文化,嫁接于中华文化之上的服装文化是不会让世界忽视的,反观那些国际叫好的华人设计师品牌,虽然其作品长着标准的国际化面孔,但隐隐让人感觉到一种说不出的中国风骨。必须指出的是,这种中国风骨并不是简单地把故宫戴在头上,而是一方面浸润于中华文化的理念性思维,一方面充分吸纳国外异质文化的技器之道,如此执着渐进,中国创造的魅力终将被世界认可。
今日焦点 Focus
相关新闻 News
-
服装品牌营销亟待以80后为核心进行转变
[中国童装网]在80后当中,大部分人在经济可承受的基础上,主动消费的意识和消费欲望都比较强。随着时间的推移,80后一代将步入成熟,有独立的经济能力,甚至发展成为...
2010-07-24
-
2010服装营销流行渠道!
【中国童装网】目前,大多数专业市场处于服装产业高度聚集地,且处于珠三角、长三角等优势地带,但由于年代久远在物流、交通、硬件设施等方面已不能满足现代服装销售的需求...
2010-03-04
-
营销中,最重要的是突破
【中国童装网】九十年代初,整个经济市场陷入了一种狂热躁动之中,那时营销不叫营销,更多的是叫点子和策划,就凭着一个想法谋划一番,产品就可以上市了,于是就有著名的何...
2010-03-04
-
虎年“大话”营销:品牌规划要先行
【中国童装网】“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人,山上有敌人”,不管你愿不愿意,人人都要哼着这首儿歌踏进属于自己的2010虎年。美国华裔今年庆祝新年时没拿“老...
2010-02-07
-
营销管理专业化从思想专业化开始
【中国童装网】1、态度比能力更重要现在已经有很多经销商做的很成功,调查发现,这些成就的取得,不单纯是个人智力能力的因素,更重要的做事的心态,是良好的做事态度,产...
2010-02-04
-
服装专业市场:“多管齐下”拓展营销渠道
【中国童装网】“这年头,哪有送上门的生意还不做的?”在北京木樨园百荣世贸商城,以批发销售某品牌男装为主的王先生一边招呼着顾客,一边跟记者聊起来。他说,虽然平时主...
2010-02-03
关注51kids童装网 51kids